您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 >

东北历史详情

东北历史

近代中国历史三大移民潮

阿杕原创 2016-6-7 20:42:538357人已关注
     作为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国家,中国在遥远的古代就拥有了巨大的人口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人口除个别短暂的历史时期外,一直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每当历史发生大规模变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移民大潮,而这些移民大潮,又会反过来对历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三股巨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中国的汉字有着神奇的表达能力,这三股移民大潮所使用的三个动词分别是:闯、走、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移民潮出现的实际情况,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地表明了移民潮的后果。下面我们就简要回顾一下这三股移民潮的相关情况。
一、闯关东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东北。东北是满族的龙兴之地。明朝曾在抚顺、沈阳、辽阳一线建立边镇。这一线以西汉民为主,为明朝统辖。这一线以东则为满人控制,虽然在形式上,女真族曾经臣服于大明王朝。但他们拥有实际独立的治权。努尔哈赤与明朝政治绝裂后,不断越过边线向西进攻,并开始屠杀辽西的汉人,导致辽西汉人几乎绝灭。所以,现在东北的人口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明代辽西汉人的后代,而是清王朝建立之后一直到民国时期为止,关内汉人对东北移民的后代。清王朝建立之后,在东北修筑了著名的柳条边,将其一分为二,施行禁边政策,汉人不准非法越过边墙到东面也就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去。这导致中国东北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口增长缓慢,特别是黑龙江流域,更是处于实际上荒废的境地。这是沙俄在十九世纪能够从中国割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根本历史原因。
     在沙俄割走黑龙江东面的土地之后,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如果再不增加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人口,那么这些地方也早晚有一天会落入沙俄之手。于是,1860年,禁边开始松弛,大批关内汉人开始到关东谋生。中国在康、乾时代所发生的人口激增,以及鸦片战争之后的经济危机,导致关内的人口极度过剩,生存环境恶化,这也为移民造成了直接的促因。1897年,清朝从法律上根本放弃了禁边政策,标志着满汉民族融合的完成。在沙俄与日本都对东三省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国力日渐衰弱的中国政府束手无策,但是为了找到一条个人活路的移民则永远地改变了这块土地的宿命。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东北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三千万,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山东和河北的关内移民及其后代。为了生存,他们所要克服的不仅是清王朝的禁令,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土匪,与俄、日殖民侵略势力进行了顽强的生存斗争。一个“闯”字,真切地表达了这种历史真实。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不断地制造事端,提出所谓满洲问题,欲使这一问题国际化,以达到它混水摸鱼、侵略扩张的目的。但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访华时曾说:“尽管日本声称它需要殖民地,但是它向满洲的移民不及中国内地移民的百分之一,我敢说,不管满洲的政治风云如何变换,满洲将永远是中国的满洲。”罗素的预言成为真实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北不仅毫无疑义地成为新中国的一部分,而且还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闯关东,这一世界罕见的移民大潮彻底改变了东北亚的历史。
二、走西口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是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胡口,出了这个关口,就到了内外蒙古草原以及新疆等地。由杀胡口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当年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曾经是多么激烈。清代,满族以满蒙联盟君临天下,改杀胡口为杀虎口。虽然,这时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已经统一在一个国家里,但是其政治经济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清朝在杀虎口设置税关,对出口的货物和商旅征税。后来,这样的税关沿长城一线又设置了许多,并明令口内的货物必须由法定的关口运到口外,而不允许从其它的通道私运。乾隆时代中国内地人口的巨增以及生存竞争的日渐激烈,使得许多人走向口外谋生,逐渐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移民潮流。
走西口,还可以从广义上来理解。广义上的西口,是指在晋陕北部象杀虎口一样的关口,比如陕西的谷口,神木口等等。晋陕移民从这些关口外出,逐渐分布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以及新疆等地,促进了这些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使这些地区由纯粹的牧业区变农牧业混合区,三晋文化也同时在这些地区扎下了根。当年,晋商在口外许多著名的商贸城市都处于主导地位,其业务甚至远至俄罗斯,是中国著名的商业群体之一。
     走西口的移民潮流,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结构,促进了汉蒙之间的民族融合,开发了边疆,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比如,在内蒙古地区,尽管近代中国曾经经历了国家非常衰落的一段时期,但是其向心的倾向始终是主流,因为走西口的大潮已经深深地将中华民族联结到了一起。
三、下南洋
     所谓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等地。炎黄子孙到南洋去,很早就开始了,比如汉末、唐末、宋末等历史时期。只要中国出现大规模的动乱,就会有许多人远走南洋进行谋生。明清两朝交替期间,下南洋的人数出现了大幅度的激增。而1840年之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持续的内部动荡,大批的华人开始前往南洋海外谋生。据葛剑雄等人所著的《简明中国移民史》估计,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福建和广东两省输出的移民每年就平均在十万人以上。这是世界史上一股巨大的移民潮。
     目前,东南亚大约生活着五千万华人,是海外华人的最大集中之地。经过华人几代人的经营和奋斗,在东南亚这些国家中,华人在经济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仅以自己的成功为所在地国家做出贡献。也支援了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反侵略斗争,乃至于经济建设。下南洋的一个“下”字,形象地表明了,这些华人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既为目的地国家带去了华夏文明,也融入了当地的社会。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股巨大的移民潮对现代中国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 客服热线
  • 商务洽谈
  • 13596379558
  • 投诉建议客服
  • 137043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