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 >

东北历史详情

东北历史

鲜卑后人去了哪里

2016-6-7 20:10:316587人已关注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都曾成为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如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为羌人诸部,直到唐代初叶才被吐蕃所灭。自唐后有关鲜卑族的记载鲜见于史料,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叱咤数百年的民族,就这样消失了么?鲜卑民族没有发生过跟他们同一时期显赫一时的羯族整族被屠族那样的命运,那他们或者他们的后裔在哪里呢?结合一些资料我认为中国现有的民族中有三个民族最有可能是他们的直系后裔或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三个民族分别是土族、锡泊、达斡尔。
土族——慕容鲜卑的后裔
   在有关土族族源问题上,学术界主要有吐谷浑说、蒙古人与霍尔人融合说等等,至今尚无定论。持“吐谷浑说”者认为,土族主要是鲜卑支系吐谷浑人的后裔。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慕容氏首领涉归之子。涉归分给他“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晋书·吐谷浑传》)。约公元283年(晋太康四年),涉归卒,吐谷浑庶弟嗣位。不久因吐谷浑与部族首领其弟“二部马斗”,发生矛盾,吐谷浑遂率部西迁,“西附阴山”(今内蒙古河套北之阴山)。吐谷浑于阴山一带游牧了二十余年后,乘“永嘉之乱”(312-313年),又率部“度陇而西”,到达今甘肃临夏西北一带。至317年(东晋建武元年),吐谷浑已控制了东起洮水,西至白兰(今青海都兰县巴隆一带),南抵昂城(今四川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北达青海湖一带的广大地区,建国于羌族故地。至吐谷浑之孙叶延时,遂以吐谷浑为姓氏、国号和部落名称。吐谷浑国极盛时的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及新疆的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吐谷浑国后期的政治中心在今青海湖西15千米的伏俟城。唐龙朔三年(663年),维持300余年的吐谷浑国为吐蕃政权所灭。于是,除一部分吐谷浑人内徙外,大部分降于吐蕃,留居原地。在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人,后来又逐渐降唐,被唐安置在甘、瓜、肃、凉等州。唐朝还在祁连山南,今大通河一带设州,隶属凉州都督府,专门安置降附的吐谷浑人。这一带,正是今天土族聚居的地区。至北宋初,一部分吐谷浑人仍聚居于祁连山南,今大通河一带。
     11世纪后,吐蕃唃厮啰政权在河湟地区兴起,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吐谷浑人当在唃厮啰政权统治之下。此后,“吐谷浑”一词不再见于文献记载。但是到了元代,在吐谷浑人的故地,史书上却出现了“西宁州土人”、“土人”的记载。这些“土人”居住的地方即是
今天土族居住的地方,而在历史上该地区则是吐谷浑人长期居住的地方。据此,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今天的土族,就是以留居原地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吸收融合蒙古、藏、羌、汉、维吾尔等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土族这个新的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明清史志记载,明代土族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区。
     土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有一半左右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但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说土族主要源于蒙古人。蒙古族的先民是室韦,吐谷浑是鲜卑的一支。室韦,鲜韦都是东胡系统的民族,在语言上有同源关系,都属于东胡系统的民族语言,有相通部分。1227年,成吉思汗将领格日乐图在灭西夏时,率三千蒙古军驻于互助威远镇,因为这里是祁连山麓的军事重地,所以后来格日乐图部属(包括家眷)世居于此。到13世纪中后期,吐谷浑人后裔们的蒙古化倾向更加明显,其民族特征也基本构成,可以认为土族是吐谷浑的后裔,但在民族形成过程中蒙古族对起产生过重要影响。
锡伯族——拓跋鲜卑的后裔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关于锡伯族的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锡伯族源于古代的鲜卑,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的鲜卑人就是锡伯族的先民;另一种认为,锡伯是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以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而得名。 第一种观点认为锡伯族是古代拓跋鲜卑人的后裔。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在唐代,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辽代,受契丹统治,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至清初,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1593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从此,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1636-1648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治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政府,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开始被满族统治阶级控制,并被编入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面。

契丹——宇文鲜卑的后裔
     契丹出于鲜卑,《魏书》卷一OO《库莫奚传》说它是“(契丹、库莫奚)其先,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辽史》上也介绍,契丹自称先祖是炎帝后裔,号鲜卑氏。后来被慕容燕部落所破,然后一拆为三,分别为宇文氏、库莫奚和契丹三个部落。契丹原先与库莫奚、宇文两个部落一起游牧,公元344年,前燕主慕容皝在今扎鲁特旗北部攻破宇文部,从属于宇文部的遥辇、乌槐、迭刺、库莫溪部也被击溃,并向科尔沁草原西部南端的老哈河上游一带躲避。从此,这些部落从宇文部的统治之下游离出来,其中遥辇等部在霍林河和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游牧,形成了早期的契丹部落。因此说早期的契丹人是由同属于宇文鲜卑的部落联盟当中的几个姓氏部族组成,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自元后契丹不见与史籍。
    到了现代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当地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从此便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在云南施甸县,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本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辽亡国后,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虽然考证出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但这些只是间接的证据,是不能给出定论的。契丹人到底去哪里了呢?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

 
  • 客服热线
  • 商务洽谈
  • 13596379558
  • 投诉建议客服
  • 137043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