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有三大长征奇迹:(按时间顺序来说)锡伯族西迁、蒙古族东归、红军长征。东归和长征大家可能都已经耳熟能详,那你了解锡伯族吗?让我来告诉你关于西迁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锡伯族西迁的历史
“有清一带,边患之大,莫过于新疆”,在清代,外蒙、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都在清政府管辖范围内。早清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地广人稀,新疆的军务十分空虚,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以后,清政府意识到西北边防的重要性,由于清政府当时在新疆的兵力无法驾驭当时的局势,而沙俄不断地觊觎我国西北的土地,他们希望以步步为营的方式占领中国的土地,所以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时候,为了尽快加强新疆的兵力,应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的奏请,乾隆皇帝决定于公元1764年从沈阳、开原以及周边的15个(也有说17个)城市抽调锡伯族官兵,命他们携带家眷前往新疆驻扎。
据传,当年乾隆皇帝曾亲口许下“六十年回故乡”的诺言。当时共抽调了骁勇善战、年富力强的锡伯族官兵1020人(也有1018人之说),携带在册家眷共3275人。出发前,人们在锡伯家庙(沈阳太平寺)举行了大型祭祖活动,祭祖之后踏上征程,来到新疆。祭祖的那天是农历四月十八,因此,这一天也被定为“西迁节”,就是为了纪念西迁这一壮举。到今年已经245年了,也就是说4个60年都过去了。
我们的军队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还要携带大量的家眷和粮草,所以大多是靠骑马、坐牛车前进。队伍从沈阳出发,出彰武台边门,沿外蒙这条路前往新疆,因为这条路地势比较平坦、沿途有水有草,能够供牲畜食用。当人们风餐露宿,一路到达外蒙乌里雅苏台,时正好是农历的八月份,蒙古高原上气温十分低,早已入冬了,军队在这里遇上了暴风雪,很多人都冻伤了,另外,长途跋涉的军队,人困马乏,牲畜群经过长途劳累后本来就没有赶上青草季节,又流行一种瘟疫,大部分牲畜死亡,据统计,从沈阳出发时,人们至少带了三千多头牛,可到了乌里雅苏台却死的只剩下四百四十头,其他的也是瘦弱不堪,不得其力。由于降雪,沿途没有能够供牲畜使用的青草。军队无法继续前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蒙古将军成衮扎布热情款待锡伯族军队,并挽留军队住下来,度过寒冬。军队在乌里雅苏台休整了七个月,第二年,草返青后从蒙古部落借了500匹马、500峰骆驼,继续前进。当人们一路到达科布多时,适逢春天终年积雪的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洪水泛滥,军队被困长达两个月,被困期间,由于军队口粮不足一个月,于是奏请伊犁将军,由伊犁将军派兵前来接应,当军队会合的时候,锡伯军队早已断了口粮,大部分时间是靠挖野菜、吃树皮充饥。
由于长途劳累、饥寒交迫,军队中大部分妇女早产,由于缺乏布匹,新生的婴儿全部是靠路边的干草裹着来到新疆伊犁的。到达伊犁后,锡伯族军队要接受伊犁将军的检阅,令伊犁将军感到惊奇的是:乾隆皇帝原本给了三年的期限,而锡伯族军队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就到达了新疆伊犁,如果除去途中在乌里雅苏台度过寒冬住的7个月,还有在科布多遇到洪水被困的两个月共九个月的话,全程将近两万里,锡伯军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走完了全程。
虽然沿途有饥饿、寒冷、干渴、洪水这样一些自然原因威胁着军队,军队中还有很多妇女、小孩需要我们去照顾,然而,到达伊犁后,军队人口不但没有落下一个妇女、小孩,人口反而增加到5050人!这就是让人惊奇而又感动的一点:一年之中出生了350个婴儿,这些婴儿也被世界上一些友好人士称为“世界上最小、最小的兵”,因为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稚嫩的肩膀上就担负起了保卫祖国的历史重任,他们是靠干草裹着来到新疆伊犁的!另外,还有450人舍不得和亲人分别,偷偷得从沈阳跟随军队到达伊犁,自愿加入我们保卫边疆的队伍。
两百多年过去了,锡伯族在虽然没有实现60年回故乡的梦想,但在新疆,他们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为边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锡伯族抹黑节
抹黑节是新疆锡伯族(满人后裔)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便开始了。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的特别早,把晚间准备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大家你追我赶的上街往脸上抹黑,相互观望,笑声不止,十分有趣。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的;有的早上还未来得及起床,就被抹的一脸黑的。见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免灾难,得到幸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抹黑”已渐渐被废除,“抹黑节”变成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
抹黑节的传说
居住在新疆伊犁、辽宁沈阳、吉林扶余等地的锡伯族人中,流传着正月十六日抹黑节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这老两口淳朴勤快,心地善良,膝下无儿无女,住在河边。春天打鱼,冬天狩猎,藉以为生。
有一天,吃过早饭,老头子正坐在炕沿上抽烟,突然“唆”地从南窗飞进两只燕子,叽叽喳喳吵个不停。老头子听了一会儿,好像是两个小家伙是为争夺筑巢的栋梁而吵,就站起来,走到它俩面前“劝架”道:“小东西,吵什么呀!你在东边,它在西边不就完了吗?嗯?”
可是,两个小家伙根本不听劝告,越发打得难解难分。老头子正想上前去拉开,突然,一只燕子“呀”地一声掉到炕上,喘着气,不断呻吟,另一只却以胜利者的姿态扬长飞去。老头子捧起受伤的燕子一看,不好!右腿被打断了。他赶忙叫来老婆子,两口子小心翼翼地把断腿放平,从炕席上取下两片苇叶夹住,然后用线绑结实,涂点药就放开了。小家伙也怪灵的,在老两口头上盘旋3次,叽叽喳喳说了些感激不尽的话,飞走了。
过了不久,有一天老婆子正在纳鞋底,受伤的燕子突然飞进了屋,落在老太婆的手上。从嘴里吐出一粒籽种,朝着老太婆点点头,叽喳了几句,又飞走了。老太婆等老头子回来就把籽种给他看。“呀!这粒籽种又圆又大,饱鼓鼓、金灿灿的像一颗金子,叫人看着眼馋。第二天,老两口商定后就把这粒籽种埋在房前。不几天,嫩芽破土而出,老两口细心管理,小苗越长越高,墨绿粗壮。
一天早晨,老头子出去一看,他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揉,再定睛一看,一夜之间,小苗的每节都长出许多穗子,从根到尖尽是穗子!老头子三步并作两步跑进屋,拉住老伴就往外拽。
“老婆子……奇迹………真是,这是怎么回事?”
“啊……这是什么草啊?一夜就长出这么多穗子!”老婆子也发愣了。
秋天一打,一粒竟收一斗。老两口煮点一尝,嘿!真是又嫩又粘,又甜又香,可好吃啦!第二年刚开春,老头子也顾不得打鱼,老两口刨了一块地,一下种了半斗,到秋天竟收十斗!不几天,这个奇闻不翼而飞,远近邻居都来借种,老两口就分给大家,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这就是现在种的麦子。从此锡伯人就开始种麦子了。巡天神知道这事后,派神犬告谕大家,今后人吃面粉,麸皮喂狗。
一次过年,有一家年轻媳妇正在煎油饼。突然孩子在炕上拉了屎,年轻媳妇一时顾不了锅,饼子煎糊了,她怕老人责备就把饼子扔给狗。谁知,这下可惹祸了!人吃的东西怎能扔给狗呢?巡天神正好路过此地,他看到这情景,气得肝胆冒火,七窍生烟。暗暗想定,瞅个机会,好好惩治一下不守规矩的锡伯人。
隆冬已过,春天接撞而来。正当人们选种时,巡天神见是个好机会,略施神法,使种子全都变成了黑丹。这下可糟了!秋天一收全是沉甸甸的黑子,哪有麦子呢?
人们都慌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这时,老两口来了,小燕子在前面引路。老两口集合全村的男女老少,领着大家点上千烛,磕头烧香,虔诚地祈求巡天神恕罪。大家发誓,为了记取这次教训,宁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也不叫麦子生黑丹!巡天神看见他们确实诚心诚意,也就动了慈悲之心,收回神法。可是走的时候用手抓住麦根往上一捋,捋走了所有节上的穗子,只留下尖上的一穗。传说,麦子从那时起就剩下一穗。
从此,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巡天神就出来察看一次锡伯人记取教训没有。而这一天,人们天放亮就往脸上抹黑让巡天神看,希望来年的麦子不要生黑丹。人们的诚心也感动了燕子,从此,每年开春后,燕子也飞来在农家屋檐筑巢,帮助人们捉吃害虫,好让麦子年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