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对东疆的“封禁”时期,中朝两国对边界的管理都相当严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朝鲜人越江而至中国领土者仍屡见不鲜。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年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致使其首都僵尸达3900余,各道死亡者合25万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于公元1700年在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咸镜道钟城人严贵玄,率妻子儿女并持牛马入居于吾罗、宁古塔两间站院,结果被清人发现,将其捉拿送到北京。此后,为了生计而潜越边界者越来越多。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庆源、庆兴、钟城等地的朝鲜人因“岁饥涌聊生”,自阿山、阿吾地潜越图们江,杀四人,并劫取人参、缎布、衣服等,朝鲜将金礼进等六人斩首,李友白等四人俱从宽免死,庆源、庆兴府使和阿吾地万户俱革职。1741年(乾隆六年,英宗十七年)因年荒饥饿,朝鲜西嫩达伊牟等男女55名趁土门(图们)江冻冰而潜入江北,饿死30人,其余25人寻榛子、松子等物,或在河中打鱼,各处觅食,被宁古将军摩下清兵捉住,解送到奉天衙门,后来由朝鲜使臣回国时顺便带去。1832年(道光十二年,纯宗三十二年),朝鲜张高丽等二人越图们江挖参捕牲,因迷路在“山东人于蒿窝棚换衣剃发”被清军拿获,于蒿交山东巡抚处理,将张高丽、张丫头押送朝鲜甲山府“枭首警众”。
从史书的诸多记载可知,在19世纪中叶以前潜越边界的朝鲜人,无论何种原因,一经发现,皆被遣还回国,朝鲜大多将其处以重刑。当然,亦有越江后藏匿起来的。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皆剃发易服,被汉、满民族所同化。1987年,有人对延边各县市进行过朝鲜族迁入时间的专门调查,结果证实,近代最早迁入延边的朝鲜族皆在1850年前后,没有发现1850年之前迁来定居的例子。
因此,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应从19世纪后半期算起,而19世纪前半期朝鲜族的迁入,皆应视朝鲜移民史或中朝关系史。
自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战乱、饥荒、封建暴政、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朝鲜等多种原因,有大批朝鲜人陆续迁入我国东北边疆的一些地方定居下来,渐渐地分化成了在我国境内的又一支民族共同体。
1905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乙已保护条约,将朝鲜变成日本的所谓被保护国,激起了广大朝鲜人民的强烈义愤。日本帝国主义血腥镇压成千上万的反日义兵和投身爱国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致使大批反日义兵、志士仁人和反封建统治的农民满怀国亡家破的悲愤纷纷背井离乡,北赴中国的东三省。到1909年,延边已有朝鲜族98000余人,占延边总人口的76.6%。1906年,朝鲜族反日志士李相禹在龙井创办反日私立学校-- 瑞甸书塾,实行彻底的民族主义教育和反日启蒙教育以来,朝鲜族反日私立学校像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遍布全延边。先后建立起来的明东、昌东、正东、光成等众多私立学校,都成为当地培养反日人才的摇篮和开展反日斗争的中心。从此开始了朝鲜族人民近40年的艰难曲折的反日斗争。在1919年3月1日爆发的朝鲜3.1反日独立运动的推动下,早已与上海和俄国沿海洲反日独立运动者保持密切联系的延边的反日志士立即呼应,酝酿一场反日大风暴。当年3月13日,来自延边各地的3万多名朝鲜族农民和私立学校师生,齐集于日本总领事馆所在地龙井,举行了延边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反日集会,宣读反日独立宣言,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迫于日方的压力,地方当局残酷地镇压了朝鲜族人民的和平示威,当场开枪打死示威者10名、伤40名,7名重伤者死于医院。3月17日,1500名朝鲜族群众抬着受难者的遗体举行抗议游行。截至4月末,共有86670名朝鲜族群众在当地参加了反日集会和示威游行。
1920年夏,延边朝鲜族反日部队独立军拥有指战员2900余名和步枪2600余支。1920年6月7日,洪范图和崔明禄指挥的反日部队,在风梧洞伏击由驻朝日军第十九师团派来的越江追击大队(260余名),毙敌150余人。此风梧洞战斗成为朝鲜族反日武装在东北境内大量消灭日本正规军的第一仗。在风梧洞遭到惨败的日本侵略者,为了消灭延边的朝鲜族反日部队,于1920年10月2日悍然挑起珲春事件,纠集日本正规军2万余人,发动了血淋淋的庚申年讨伐,杀死朝鲜族2285人,焚毁2507户民宅。10月下旬,洪范图和金佐镇率领的两支反日部队,在和龙县三道沟的青山里、二道沟的完楼沟、渔浪村、874高地等地连战日军,共歼敌近千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显示了延边地区朝鲜族人民反日民族解放斗争的英雄气慨。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9.18"事变,武装占领东三省。9.18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所制定的对朝鲜族的基本政策完全符合朝鲜族人民的利益与愿望,从而空前地调动了朝鲜族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反日积极性。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安图等地的县委及各区委书记,基本上由朝鲜族担任。延边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日武装斗争。1931年秋的秋收斗争,1932年春的春荒斗争,都为今后的武装反日打下了群众基础。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延边朝鲜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人民并肩战斗,冲锋陷阵,捐躯报国,为抗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涌现出了2726名烈士,其中朝鲜族为2560名。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4日,苏联红军从汪清、珲春两地进入延边,于8月18日解放延吉。19日,延边各族人民在龙井召开大会,隆重欢迎苏联红军,热烈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18日,中共东北委员会延边工作委员会即东北抗日联军延边分遣队的姜信泰等人进驻延吉。中共延边地委、延边专员公署及延边军分区相继成立,为建立巩固的东满根据地打下了政治和组织基础。1945年11月,在美国的怂恿和扶持下,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东北,先后占领绵州、沈阳、四平、长春、蛟河,并扬言一周内打到图们江。延边警备旅的勇士们在蛟河--拉法--新站一线,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打退了他们的进攻,保卫了延边大地。
1946年7月至1948年4月,延边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投入土地改革。朝鲜族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分得土地、撑握各级政权的延边朝鲜族人民表现出空前的参军参战热情,到处是父子、夫妇、兄弟之间争先恐后参军的动人场面。1946年至1948年,延边有52000余名青壮年踊跃参军,其中85%是朝鲜族。他们大都编入东满独立师、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第二十八师、二十九师、三十师。他们先后参加东北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后又参加了广西、海南岛战役等,涌现出东满警备旅一团团长朴洛权等3350各烈士,其中3041名是朝鲜族,还出现了金成范战斗模范连、钢八连、工农英雄连;等许多英雄集体和特等功臣韩国和、一级人民英雄金天德等290多名战斗英雄。延边各族人民的支前热情也相当高涨,共动员担架3720付,牛马车19000辆,参加支前助战的民工302300人次,涌现出3434名立功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延边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邮电、商业、贸易、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6月爆发朝鲜内战。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干涉朝鲜内战,大举北进。延边各族人民响应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同人国人民一道,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积极参军参战。
1952年9月3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正式成立。朝鲜族多年来的宿愿,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变成了现实。1955年12月召开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根据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将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改称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总之,百余年来一直遭受民族压迫的朝鲜族人民终于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一员,成了自治地方的主体民族,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